湖南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一一张学军
2023年07月
摘要:鹅一一属水陆两栖草食小动物;养殖周期短,不易生病,见效快;鹅产品优质、高档和环保;市场发展空间大。我国发展鹅产业的优势明显,也是我国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国内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最适项目之一。种苗-加工-销售型民营企业是健康、快速发展鹅产业的最有效组织和实施者;政府部门的引导、支持和科学技术投入,是龙头企业顺利发展的强有力保障。2023年07月
目前,在养殖及加工业中,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是养鹅业及其加工业。国内近年来养鹅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化发展初步实践都证明了有一定规模的养鹅是农民快速致富的好项目,而且鹅产品在国内消费市场上的空间和潜力都还较大。同时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和价位都急待我国加快生产开发高挡鹅产品。
我国面对国内外鹅产业发展形势、市场状况以及鹅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应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长期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培育农业产业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鹅业生产发展现状
我国的养鹅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副业、职业、专业养殖这三个阶段,目前已步入到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当中。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鹅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绿色食品之一,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这使得养鹅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现阶段,我国的商品鹅年出栏量增长速度接近5%,年出栏量达5-6亿羽,占世界鹅出栏总量的90%。这些数据表明中国鹅产业就世界鹅业而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养鹅业将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兴产业。
我国养鹅历史悠久,品种的数量和特性资源丰富。目前是世界第一养鹅大国,年养鹅量5-6亿只,占全世界年养鹅量的90%以上。近年来,东北三省、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养鹅业发展迅速。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总产量逐年增长较快,广品档次逐步提高,加工品牌的开发和市场开拓更进一步促进了养鹅业的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农户养鹅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养殖鹅成为越来越受农民欢迎的好项目,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一般农户每年可养鹅3~4批,每批200~500只,种草每亩可年养鹅150-300只,每只鹅可获纯收益10~15元:若年养2000只鹅。可获利2-3万元。
我国是鹅肉、鹅绒生产和消费大国,位居世界首位。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肉鹅出栏量为5.7亿只,占亚洲出栏量的99%,占世界总出栏量的94%;鹅肉产量为177万吨,产值达522亿元;鹅绒产量约1.55万吨,产值超100亿元。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羽绒及其制品在2019年的出口额达到最高,39.23亿美元,而在2020年下降到28.25亿美元,下降幅度为28%。2021年我国初级加工羽绒出口量为4.58万吨,出口额为7.25亿美元;出口羽绒制品(服装、寝室用品、睡袋)87 190万件,出口额26.09亿美元;羽绒及其制品的出口总额为33.34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18%。可见,国际市场羽绒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变动较大。2021年,我国进口鸭鹅羽毛2.85万吨,价值2.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3.74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71.6%。
二、我国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肉鹅品种的综合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具有悠久的养鹅历史,因为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差异,形成了资源丰富的众多肉鹅品种。狮头鹅、马冈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溆浦鹅、太湖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等肉鹅品种都是在特定区域、特定饮食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优秀地方品种。其中,狮头鹅是我国体型最大的肉用鹅种,以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著称,但缺点是年产蛋量较低,限制了该品种的扩展。皖西白鹅、浙东白鹅和溆浦鹅长速快、肉品质好、产绒性能较强,是优秀的肉、羽兼用型鹅种,其缺点是繁殖性能低和季节性产蛋。四川白鹅和豁眼鹅是世界上产蛋性能最好的肉鹅品种,平均年产蛋量达到80个或更多,但体型小、生长速度较慢。目前,我国肉鹅出栏量占全世界94%左右,是世界养鹅中心。但由于育种投入不足,育种技术落后,使我国肉鹅品种的优秀遗传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并保留了原始的种质特性。三花鹅是我国民间选育的具有长速快、体型大等特点,并兼顾了产蛋性能的肉鹅品种。
目前我国的肉鹅育种工作进展缓慢,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尚处于初期。肉鹅群体的整齐度差,品种内个体间的生产性能差异显著,特别是个体的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差异更大。例如,豁眼鹅和四川白鹅都是我国著名的高繁殖性能肉鹅品种,其群体的产蛋量在60~100个之间,而70日龄的体重在3.00~3.85 kg之间。狮头鹅8周龄体重在3.5~4.5 kg之间等。因此,应强化肉鹅本品种选育和品系选育,建立优质、高产的肉鹅良种繁育体系,解决鹅的繁殖性能与生长速度及抗逆性之间的矛盾,提高繁殖性能,促进我国肉鹅产业高质量发展。
2、肉鹅饲养方式与饲料配制技术落后
我国很多地区采用的肉鹅饲养方法都是小群体放牧再补饲精料,在整个养殖工作中不仅设施简陋,而且饲养环境、条件较为恶劣,对饲料的配制也不合理,这不仅降低了鹅养殖的成活率,还影响了鹅群体的整齐度,在此背景下,鹅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很多农村地区均开展了鹅养殖生产工作,但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饲养技术的发展,还影响了鹅养殖业的进步、完善。
发达国家几乎没有肉鹅产业,有关肉鹅的科学研究资料更少。我国至今沿用了流传上千年的肉鹅散养方式,标准化与集约化的养殖技术落后,导致肉鹅大群体饲养时发病频繁、死亡率高。长期以来,有关鹅的消化生理、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得不到政府重视和支持,养殖技术远远落后于猪、鸡、鸭、牛和羊。目前,我国肉鹅饲料的配制主要根据饲养经验,或者参考鸡和鸭的标准。
在美国,几乎没有鹅的饲养。而美国NRC(1994)推荐的家禽营养需要量中,却给出了肉鹅的营养需要数值。其中推荐的肉鹅0~4周龄饲粮中蛋氨酸加胱氨酸、钙和磷的需要量分别为0.65%、0.65%和0.30%,4周龄后肉鹅饲粮中能量、蛋白质、蛋氨酸加胱氨酸需要量分别为12.56 MJ/kg、15.0%和0.50%。显然,饲粮的有效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存在能蛋比失衡、能量氨基酸比失衡问题;饲粮钙和磷含量不足,容易导致肉鹅软骨病发生。
此外,国内外关于肉鹅微量元素Cu、Fe、Mn、Zn、Se和维生素A、D、E、K、烟酸、核黄素、胆碱和叶酸等需要量的研究报道很少,需进一步研究,为制定中国肉鹅饲养标准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以促进我国肉鹅饲料配制技术实现标准化。
3、肉鹅市场开发机制亟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很多地区的鹅产品都已得到市场的青睐,但在消费量层面还处于杯水车薪态势。由于市场存在“北养南销”问题,导致北方地区的消费市场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很多地区对鹅产品的加工生产均以小作坊为主,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这不仅限制了加工工艺、设备等的发展,还降低了鹅养殖生产的附加值。由于鹅养殖产业的整体链接不顺畅,很多养殖人员均是分散式经营,而鹅产品的初加工品种大体相同、深加工力度不足,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产品的品质、效果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4、肉鹅全产业链经济联合体亟待形成
我国肉鹅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肉鹅养殖公司的规模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鹅的育种、种鹅饲养、鹅苗孵化、肉鹅饲养、饲料配制、加工屠宰等环节相互分离,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屠宰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种鹅养殖风险,不能有效组织农户开展肉鹅饲养,经常出现无鹅可宰的困境。而饲养种鹅与商品肉鹅的农户因为市场风险较大,不能有计划地从事肉鹅养殖。屠宰企业往往是半年开工、半年停工,困难重重。
5、疫病频发给肉鹅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鹅的抗病能力强。但是,由于农户投资能力弱,肉鹅的饲养条件差,导致疫病防控困难,生物安全问题突出。如何高质量预防疫病成为肉鹅产业能否盈利、盈利多少的关键。
三、养鹅业市场前景分析
1、养鹅业的形势分析
(1)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角度分析,农牧业是21世纪的永恒产业,因为农牧业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农牧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须产品,只要人类存在就永远离不开农牧产品,而且人类社会发展越进步
对农牧产品质量的要求就越高。随着现代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独具特色的养鹅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对增进居民健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发挥重要作用。
(2)21世纪是人类健康的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文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关注食品物质的选择。而鹅是以食草为主的水陆两栖小动物,生活力、抗病力比较强,疾病比较少,用药少,药残少,而且鹅肉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脂肪含量比较少,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多,所以鹅肉符合21世纪人类的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长兴不衰。
(3)鹅以食草为主,与人不争粮,不争地,又适于人工饲养管理方式,发展养鹅业,符合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饲粮不足且农作物秸秆丰富又没有充分利用的国情和国家的“稳定猪鸡,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产业政策。
(4)独具竞争优势。由于鹅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比较特殊,养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劳力少,工资高,一般不养鹅。所以,我国发展养鹅业在国外没有竞争对手,国内没有进口压力,是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的、省心的产业。
(5)鹅的生理特点是繁殖率比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不容易出现产品过剩问题,市场风险比较小,随着鹅肉市场南方向北方迅速转移,专家预测,鹅肉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将会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内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特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市场需求近年来不断扩大。据了解,仅江苏杨州市年消费鹅就达上千万只,广东汕头市年消费也在一千万只以上。上海、广东、江苏连云港以及东北、安徽、浙江、山东等地已成为我国鹅产品的主要养殖加工或消费地。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作用下,这些地区加工销售量快速发展,从而农村农户养鹅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现国内加工销售一只鹅肉可获利20~30元,初加工一只鹅的羽绒就可获利10元。近年来,湖南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鹅产品进一步的喜爱,并受外省市场需求的影响,农村养鹅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还需要形成在一定区域带动广大农户致富的规模化产业。
多年来,国际市场上高档鹅产品需求都很大,价位相对更高。鹅肉在发达国家被视为保健和美味食品,鹅肉价格在欧州是鸡肉价格的2~3倍,法国人有“穷人吃鸡、富人吃鹅”之说。东欧的波兰、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国都曾利用低洼、水草地大力发展养鹅,并成为出口产业的支柱之一。
目前,国际市场的鹅肉出口价格达每吨3000~4000美元,鹅掌价格比鹅肉更高;高档鹅羽绒每吨达7~8万美元,鹅肥肝(作原料)出口价格达每吨3~4万美元。我国少量开发生产的鹅肥肝相对价格还较低,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四、发展我国肉鹅产业的建议
1、注重技术的优化、创新,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
要想促进我国鹅养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应用外,我国还要全面提高鹅养殖产业的竞争力。由政府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科研部门参与研发并由养殖人员、企业实施工作,这都可带动我国鹅产业的发展,而其提质增效目标也能得以实现。全面发挥籽鹅品种的资源优势培育更多优良的肉鹅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再科学构建规模化养殖模式,做好鹅疫病的防控、诊断等工作,这不但能推动鹅产业的发展,还能提高养殖工作的技术性、质量,而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也能得到保障。
2、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合理构建繁育体系
鹅养殖产业的发展与鹅品种有着极大的联系。在实际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养殖人员构建育种场和保种场,再通过良种补贴形式也能实现对优良品种的保护以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各地区养殖工作中还可引进外来优良鹅种,通过异地驯化、选育,再基于地方良种资源科学构建专门化品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形成良种鹅3级繁育体系。养殖人员还要开展规模化养殖工作,以此改进鹅产业布局情况。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实施多层发展对策,这不仅能提高鹅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可行性,还能带动鹅养殖产业的发展。如在草资源众多的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可推行放牧养鹅,在草资源相对有限的区域还可实施种草养鹅,通过地方政府机构划拨土地并给予金额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带动鹅产业的发展。政府机构还可推行放牧、补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再短期育肥,若不具备放养条件,还可借助混合日粮养殖模式科学饲喂。
3、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
在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以此推动养殖工作的发展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基于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加大对各种鹅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力度,这都可促进鹅养殖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还要辅助龙头企业构建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通过规模化生产、集团化运营也能最大限度的规范鹅养殖发展。龙头企业还可构建农业生态经济园区,将饲料生产、鹅养殖、蛋孵化以及屠宰加工集成到一起,这不仅能塑造农业发展的新格局,还能形成生态基地、绒羽加工等多元化鹅产业集群。在鹅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人员、企业还要结合当地消费特点、消费理念科学构建多样的鹅产品生产线,以此生产各种类型的鹅产品。全面发挥当地特色并构建
适宜当地市场发展的鹅产品生产线,这可帮助企业生产特色产品,还能打造地方产品品牌。
4、提高鹅产品深加工能力,注重支持体系构建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做好招商工作引进并培育一批拥有科技含量且经济效益较佳的龙头企业外,还要注重对鹅产品的深加工处理。首先企业要不断借鉴学习先进技术并在包装、风味、冷藏等层面将鹅产品加工水平全面提高,还要推出深受国内、国外欢迎的分割、冷冻包装鹅肉及深加工制品。其次企业还要全面开发风味迥异、差别化的小包装方便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其创立自己品牌,还能在经济市场上占据极大的份额。再者注重对羽绒及相关制品的研发,借助纳米绒、生物脱毛等羽绒加工工艺提高相关制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实现鹅产品的绿色、安全加工。再研发各种规格的水洗、非水洗羽绒加工和羽绒工艺品、服装等产品,也能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大型鹅品种繁多,在鹅养殖工作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在我国很多地区鹅养殖的产供销工作中应用更广。基于地区发展角度,整合、规划地区资源全面推动鹅产业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带动地区经济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辅助设立鹅产业发展办公室,在各区域还要构建相应机构,再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等,这都可将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再打造产业“航母”也可带动鹅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各地区还要成立鹅产业发展专家小组,该小组成员需涉及饲养育种、深加工及管理等诸多领域,由专家小组负责养殖鹅保种、选育等工作,再严格把控、改良反季节鹅苗生产工艺,推动鹅肉、羽绒等深加工工艺的研发,这不仅能开拓经济市场,还能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品牌。此外,基于鹅区位、资源优势等还要合理制定鹅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能带动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工作重点,养殖人员、企业也可全面实施保障措施,进而促进养殖工作的发展。然而在具体养殖的过程中,企业要严格管控以下环节,如品种的选择、养殖场地的选择、养殖方法的选择等,选择自然条件优良且有利于鹅生长发展的区域作主养区,这可进一步保障鹅养殖的质量、效率,再基于籽鹅、皖西白鹅引进其他品种,实现“多鹅并举”,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开拓鹅养殖产业的新格局。而且鹅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受养殖工作的影响,与后续的加工、销售有着极大的关联,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还要帮助企业采用养殖、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发展模式,这也可有效延长鹅养殖产业链。基于品牌战略措施,全面生产无公害鹅产品,再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等级,这也可将鹅养殖产业的优势、竞争力全面提高。然而要想推动鹅养殖产业的发展,除了上述政策外,政府机构还要推行“以奖代补”等先进方法,注重鹅养殖原种场设施的建设,也能将供种能力大幅提升。地方政府还要积极摸索、制定鹅良种繁育、推广补贴机制,将良补经费、保种费用等归入财政预算再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推动当地鹅养殖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规模化养鹅示范场及基地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和企业必须保证其高标准、高效益,再全面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也能构建出一户带一户、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格局,再由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人员科学构建规模性养殖小区,这也能做好当地鹅品种绿色养殖基地的建设工作,而养殖人员乃至企业的养殖水平都能大幅度提高。
五、湖南省鹅产业发展条件及建议
1、湖南省发展鹅产业的优势
(1)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有利于湖南省发展鹅产业
湖南省有优越的适合发展养鹅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至少有8个月的时间适合养鹅(鹅耐寒)。水-草条件也是湖南省的一大优势,草地、草坡、果木林地、农区的田边地角、沟渠道旁的零星草地等适合放牧养鹅。由于鹅的生产期主要在冬春季,故闲置期的农田种草,发展规模化养鹅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特别是湖南省湖区水面多、适合种草的稻田地(闲置期)多的特点更适合发展养鹏。而林-草-牧结合、渔-牧结合等模式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在鹅的品种资源上,湖南省也有较大优势,如产肉性能优良的武冈铜鹅、道县灰鹅等,肥肝性能和羽绒性能优良的溆浦鹅等,以及近年从外省引进的产蛋性能优良的四川白鹅和扬州鹅等。湖南省农村闲置劳力多,为发展鹅产业和增加经济效益,可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说发展鹅产业是湖南省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促进省内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最适项目之一。
(2)鹅的经济生物学特性有利于湖南省发展鹅产业
鹅是禽类动物中为数很少的草食动物之一,其消化道长度为体长的8~11倍。肌胃和盲肠十分发达,能消化青绿饲料中粗纤维45~50%和粗蛋白75~80%以上。雏鹅一出生就喜食青绿饲料:在以青绿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下,只需补充少量的精料(稻谷、碎米、菜籽粕等简易配合料)即可养好鹅:体重与精料之比可达1:0.5~1.5。在湖区用耕地种草养鹅比种稻养鹅的产品生产效率要高。鹅在放牧时,不会食草的地下部分,脚爪也不对植被造成破坏,故有利于水土保持。
鹅是水陆两栖小动物,表现为喜欢在水上活动、觅食和配种等。在有水面条件下养鹅,鹅的生长发育更好,羽毛更光亮,种蛋品质更高。舍饲时,既使环境潮湿,对长齐毛的鹅生长发育影响也不大。鹅的抗病能力较强,只有少数常见的2~3种传染病需提前防疫外,正常情况下不需使用更多的药物来防治疾病,鹅一般不感染血吸虫病。因而养鹅是天然的生产“绿色”动物食品的最佳选拌。以采食草和稻谷为主的鹅排泄物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可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鹅的适应环境能力强,对饲养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简易的栅舍和用具即可养好鹅。同时鹅的和群性好、性情温顺、易调教,便于集约化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操作的劳动强度也不大,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都可进行。
商品肉用鹅生长期短,一般只需饲养2~3个月,即可达上市体重(小型鹅3kg左右,中型鹅4kg左右,大型鹅5~6kg以上)。由于农户养鹅规模可大可小,投资相对较少,所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也可以发展养鹅。可见,养鹅业已成为一些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好项日。
(3)鹅产品的特性有利于湖南省发展鹅产业
鹅产品的优质、高档、环保等特性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鹅肉味甘平、暖津开胃、补阴益气,具有较强的保健作用:鹅肉中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等比鸡肉要高:而鹅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健脑益智、降血脂等功效;胆固醇含量比鸡肉、鸭肉和猪肉都低。鹅掌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品。鹅肠既脆又香,是火锅餐饮的极佳原料。鹅油(皮下脂肪和腹脂)中含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占2/3,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可用于制作美味耐保存的糕点等食品。鹅血可用于防治癌症。鹅肥肝是世界高档食品中的三大珍品之一,其美味和营养特性是发达国家的中高层消费者所爱。鹅羽绒轻柔、蓬松、弹性好、保暖性强,是制作高档羽绒衣制品的原料:鹅羽毛可用于制作羽毛球和装饰品。
2、湖南省鹅产业化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的支持、引导和科技创新
首先,湖南省鹅业基础性建设和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在良种鹅选育和规模化养殖加工技术等方面基本上政府没有投入。其次,湖南省缺乏种苗和加工销售型产业龙头企业来带动区域性规模产业发展。湖南省民营鹅业企业数量极少、规模较小,产品品牌还缺乏创新和市场开发,产业化发展所需诸条件极不平衡。在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基础性建设和科技投入开发方面突显力量不足,急需政府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引导和投入。
(2)加强种苗-加工-销售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重点组建种苗-加工-销售型民营龙头企业,让它们在保证农户正常养鹅的基本收益基础上,通过对鹅产品的深加工和技术开发,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受市场欢迎的鹅品牌系列产品;以及培育技术含量高、生产性能优良和稳定的、适合当地推广普及和规模化生产的鹅品种或品系。以此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领较多的养鹅农户,推进鹅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做大做强这类民营企业,在资金、人力和技术开发方面给予政策上的重点扶持、让鹅业龙头企业成为真正发挥带动农民发展鹅业经济的“火车头”。
(3)创新模式、树立标杆、打造品牌
目前,我们专访了湖南乔生科技有限公司,并开展了实地考察与深度调研。该公司的集群研发总部座落于邵阳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拟建设“鹅特色科技产业园”(集团),拟定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湖南境内分五个区块链总体规划,在有鹅生产资源的区域可延续复制。
总则:中国鹅特色全新产业大数据集群溯源链项目建设,着力开发湖南四大(武冈铜鹅、溆浦鹅、道州灰鹅、儒县鹅)非物质生产性名鹅、农村碎片化土地种草、丰富的自然水草再生资源转化为大生产力,解决乡村部分富余劳力就业再就业和闲置资产再生利用,对"十四五"规划建设、乡村产业振兴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持续性确保农民增收,地方财政稳定增长。
宗旨:有利于"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发展平衡、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返贫、乡村产业振兴可持续稳定、良性发展;有利于武陵片区本土化特优农产品全新产业链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区块链循环经济建设;有利于提升畜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质量和整体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缓解城乡差别、军民融合产业、金融体制以及三农政策改革研究提供可行的佐证依据;有利于对农村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种形式合作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有一定的再生力,提升科技产业园农业国际品牌地位,推动我省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数字化、工业制造与轻工业、科学化进程,拉动毗邻地区和其他行业得到同步发展。
产业链模式:集团公司+分公司+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第一生产车间)运行模式;形成大数据集群溯源链;
建设及运行措施:一是拟定总投资为3亿元人民币,按年产1000万只鹅规模,设计云商网络平台,实行统一张乔生商标和企业标准,一级管理四级分流核算制度。鹅育种基地,孵化育雏与山东、安徽、江苏大型种鹅场形成联盟体,建设屠宰分割,鹅绒裘皮制造,熟食预制莱品加工,羽毛精分离,工艺服饰品制作,生物制药粗加工,专用饲料加工,草(菜)育种场等体系;二是在科技产业园加联盟体,由央视与湖南卫视开拍:中国鹅特色全新产业链新闻纪录片,魅力湖南和科技日报等媒体跟踪纪实报道,转载国家级媒体与电子网络延续报道;三是科技部市场管理中心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与评价,召开省部级规格鹅特色产业研讨与论坛、新型材料鉴定会议。
项目效益:
一、农民效益:
1、生产资源培殖:整合国家级在山东、安徽、江苏大型种鹅场雏鹅资源,以县级为单位设立乔生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市级联合社管理,协会监管,发展种草(菜),结合水上养鹅、水下养鱼,一草二食立体养殖,以草换肉的双循环经济增收的保障;
2、实行集团加公司加合作社加养殖户(为第一生产车间),保障养殖户年养三批共1000只鹅,收入不少于5万元的收益,采用建档立卡手册大数据管理制度,实现工业化制造大格局的生产资源有一定保障;
3、拉动毗邻地区,设立乔生养鹅联合社加专业合作社,种养融合,确保大生产的生产资源,经由粗加工,调拨到集团科技产业园精深加工至市场消费,达到全新产业链集群型为目的。
二、企业效益:
建设鹅特色科技产业园(集团),系列产品按年产1000万只鹅的规划生产能力计算,年总产值可达70亿元以上,可创税利近10亿元以上,联农带农惠农养鹅直接增收20亿元,水下养鱼值暂无法估价。从湖南年出棚鹅数据显示可翻50倍以上,财务静、动态分析,生产开发的高附加值是不可测算的财源与税源;
三、社会效益:
1、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草资源再发展碎片化土地种草养鹅,鹅粪养鱼,农民有传统养鹅习惯,易养难生病,可直接稳定增收,对精准扶贫到户切实可行,有持续性的造血功能,对脱贫攻坚不返贫有一定的保障;
2、主导产品鹅绒裘皮制造有利于国防建设,缓解高空、高寒、海洋的军需物质,是野生动物裘皮和服装服饰、工艺制品更新换代的新型材料;
3、无皮鹅肉含大量的胺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膳食粗纤维,食材系列熟食品加工,有助于人民生活向高品质追求的需求,营养源与人体能消耗相匹配;
4、鹅血、胆、脑、脚掌皮的副产品加工对轻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有一定的推动力;
5、发展鹅特色产业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6、粪污资源化利用,经过生物加工,产品有固体与液体肥,有利于结合农村厕所改革、畜禽养殖,粪污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
四、风控能力:
1、主导产品鹅绒裘皮,是野生动物裘皮、当代服装服饰与工艺品的替代新型材料,在国内外市场唯有独领风骚,深受客户群青睐,适用性很强,销售价格有绝对话语权;
2、鹅肉与副产品的营养元素,世界卫生组织对肉类评价,鹅肉近值于橄榄油,富含大量的胺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凉性粗纤维,特别是皮肉分离的鹅肉,符合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体能营养源需求,市场容量无限,开发值无可估价;
3、生产资源的培殖,农户有传统养殖习惯,易养难生病,世界卫生组织表明在禽流感多发期,唯独鹅没有一只案例,国家有规定的风险农保作保障,养鹅盈利明显,立体养殖增收,对生产规模型形成大生产格局有一定的生产资源保证;
4、鹅的研发,属本土化再生资源的特色产业,符合国家精准扶贫不返贫、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优先、一县一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
5、鹅特色产业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盟,带动一二三产业经济建设和其他行业得到同步发展。
鉴于以上所述,结合湖南乃至武陵片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丰富的水草资源,以社会发展趋势的供求关系,经综合评估-湖南四大非物质遗产生产性名鹅的开发值是无限的无价,以产业链与创新链,高质量发展解决致富路径,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持续增收,引导返乡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巢问题,地方财政稳定增长,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数字化,推动工业化、科学化进程!
项目实施现存在资金严重缺钱,由于融资太难,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大生产力速度缓慢、社会负面影响。需要领导的关心,组织专家评审项目的可行性;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引导,本土化特色项目的入库;金融政策性的支持与扶持,由企业按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与使用资金,达到产业链壮大和发展地方的双重效果,承担政策性资金的政策性风险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与义务。为实现湖南农业强省乃至强国,确保农民增收得到有效途径的保障,争创湖南标杆,全国红旗,世纪品牌!